顯示具有 上海外灘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海外灘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陳箴CHEN ZHEN 不用去紐約巴黎生活同樣國際化-RAM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請問陳箴展覽的計畫是怎麼生成的?專訪展覽策展人 侯翰如

侯 從建館之初我便一直擔任外灘美術館的顧問,之後也陸續參與其他的計畫討論。美術館方面也是希望每位顧問隔幾年能幫忙館方策畫一個展覽。2010年我曾策畫一個名為「日以繼夜,或美術館可為之若干事」的展覽(該展邀請九位當代藝術家赴上海調查、研究上海的歷史與現況),此後就密切關注他們的動態。恰逢五周年,我於是提議做一個一直想做的展覽:陳箴的個展。

典 外灘美術館五周年展選擇陳箴,是希望藉由他展示何種意義?

侯 首先陳箴作為一個上海出身的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他在中國卻沒有很多展覽,觀眾對他的熟悉度也不高。再者,陳箴是上海人,早期的工作都在上海,旅居巴黎之後也是時常兩地來回,他後期的工作也有很大部分是針對上海的研究以及呈現關於上海現代化、城市化對他的啟示。

此外,陳箴已經去世了十幾年,但是他的作品生命力很強,而且一直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不斷地有展出,所以讓人感覺到他仍舊活著。他談論的話題也是這麼多年來我們面臨的議題,有一種預言性在裡面,我們覺得圍繞此話題所延伸的創作非常好,因此就定下來針對該展的計畫。

典 展覽的主軸定為?

侯 這次展覽我想針對陳箴對上海的研究作為出發點,我跟他的合作是從90年代末期開始,他一直很關心城市化的問題。持續對上海情況進行分析進而與其他國家的城市作比較,特別是巴黎。他的作品涉及到上海的城市變化與分析很有意思。他有許多資料,除了落實到大型創作中之外,裡面還有很多在網上發表過的作品。這些也算是很早期使用網上的藝術形式的實驗性創作。所以我想說這次除了他的裝置之外,也要展出他的這些研究。這些研究性的資料過去沒有正式展出過,特別在中國將是第一次出現他的檔案性的作品。

典 大家都知道陳老師長年旅居法國,所以展覽題目定為「不用去紐約巴黎,生活同樣國際化」,反而有一點反諷的意味。請問關於主題的發想為何?

侯 這個題目其實是來自陳箴在地鐵內看到的一個廣告。他將之拍下來,放在網上研究。這個網上計畫是當時1998年我們在盧森堡的展覽一起實現的,是當時很早將網路作為媒體的一套研究作品。我看到這個照片就覺得很有意思,很能說明中國現在面臨的一系列狀況。中國的現代化推動的動力來自於一個中國夢,這個中國夢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國際夢」,很多人都夢想過上如巴黎、倫敦、紐約等國際性的生活,夢想後來也變成一種推銷的口號。延伸出來的是,究竟我們現在想像的中國的現代化城市應該是什麼的樣子?他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這是一個大家都在討論的話題。什麼叫做國際化?全球化?文化變化?甚至社會政治體系的變化……最後都會涉及到我們想要達到的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圖景,什麼樣的理想?究竟國際化是不是最高級的理想?透過一個小小的廣告語言,我們可以看到所有今天的問題都凝聚在這句話裡面,當然是有諷刺的意味。

http://artouch.com/investments/story_2011.aspx?aid=2015060416709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巴爾提、卡爾Bharti Kher 輕罪Misdemeanours展 (上海外灘美術館)


巴爾提•卡爾個展《輕罪》將於2014年1月11日持續至3月30日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作為當代畫家與雕塑家,卡爾過去20年來的創作涉及現成品、極簡主義、抽象主義(通過重復的手勢和形式)、神話與敘事的不同傳統。這場為上海外灘美術館及其相關環境和文化歷史而特別規劃的展覽濃縮了卡爾自21世紀初至今長達15年來的創作,力圖綜合呈現其持續演進並錯綜複雜的世界觀。這也將是藝術家在亞洲的首次重要個展。

美術館的全部六層空間都將作為展廳,貫穿藝術家創作生涯主線的語言、觀念與作品將在本次展覽中得到全面呈現,其中包括在當代藝術與批評界備受關注的人類與動物間的複雜關係,及由此衍生出的混種、變形與倫理問題;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聯繫;關於他者;性別政治;全球化與世界主義;以及最終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與文化生産者意味著什麼。此次展覽還將包括兩組特定場地的定制裝置,一件如同"皮膚"一樣在概念及物理意義上覆蓋了美術館宏偉的北立面,另一件貫通了美術館兩層展廳的空間。這些建築性的介入如鏡面映射出卡爾對"額痣"這一媒介的運用;"額痣"如他者的載體,是為裝飾並活化關注的靈物,使人沉浸而又朦晦于對它的凝視。



對卡爾來説,關於身份的核心問題(如身體、性別、語言和動機)與作為一種存在的、審美的、生物性的和道德的喻義的表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卡爾重要的攝影系列"混種"中的諸多作品(均創作于2004年),如《獵人與先知》、《巧克力松餅》、《天使》、《家庭肖像》與《雞毛撣子》所創造的女性形象處於一種單調的家庭生活和猛烈的幻覺效應之間的閾限狀態,如後期製作的圖像——半人半獸——既誘魅又端莊,既跋扈又忍耐,既像是與她們所被賦予的角色達成了某種共識,又津津樂道于她們的表裏不一和多重個性。身體的詩學揭示了卡爾對於熵量、變異與轉換的興趣,一如見證了人類與動物的相似之處。卡爾基於動物的作品系列,包括《輕罪》(2006年)、《皮膚講的不是自己的語言》(2006年)與《沒有可分配的原因》(2007年)可能共同構成了德國藝術史學家Benjamin H.D. Buchtel所説的"一種離奇壯觀的出類拔萃的體現"。卡爾不斷探索荒唐、意外、把戲,身體力行地實踐其作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的核心意義,並通過藝術與世界構建聯繫。




卡爾有言,"如果我能重新選擇我的藝術事業,我想我會成為一名極簡主義畫家。我熱愛的所有藝術都來自簡約的傳統——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是個極多主義者!" 儘管卡爾對媒材、感性、方法與主題的運用豐富多樣,但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卡爾還是學生時所創作的早期繪畫作品已然開始頻繁使用重復的圖案與符號。卡爾自1990年代初在新德里定居、工作,她在這座大都會的中心所經歷的一切,使其創作展示出一種對數量的癡迷,對尺度的微妙理解,及對如戲人生與當代生活的溺愛。此外,其創作實踐還有反復出現並消失的週期性特徵,包括如猿猴的形象,以及對語言本身的雙關語、層聯和聲調的高度和諧、靈敏的把握,正如卡爾為作品所取的名稱那樣,耐人尋味。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