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哈同Sileh Hardoon-上海灘地皮大亨 遠東第一巨富סאלח חרדון

舊上海「地皮大王」歐司‧哈同

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年-1931年6月19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上海的一位猶太裔房地產大亨。

一個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名字,又再次走進人們的記憶。作為在上海租界生活了近60年,通過鴉片買賣和房地產生意積聚巨額財富,成為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地皮大王和遠東第一大富翁的猶太商人,不僅留下了從一個流浪漢到遠東首富的人生傳奇,也留下一個令人很難從記憶中抹去的哈同花園(也叫愛儷園)。


哈同花園是上海展覽館的前身,用4000億打造的史上最貴的世博會,將在此館舉行。圍繞上海世博會配套建設的後面,是無數的強拆血淚。面對無奈的現實,歐司‧哈同作為一種象徵、一種懷舊情結,再次走入人們的心中。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


白手起家
哈同發家的經歷非常具傳奇色彩。1849年,哈同生於巴格達,幼年生活艱苦,靠拾破爛、揀煤塊為生。之後,哈同隨父母經印度輾轉來到上海,替猶太老鄉開辦的沙遜洋行看大門,看守鴉片倉庫。

夏日的上海又潮又濕,有人勸說他:「出去透透氣,到外面涼快涼快。」他不去,他說:「老闆信任我,我不能偷懶。」由於為人勤快、謙讓,他很快升為「管事助手」。

這是一個肥差,利用這個職務,哈同大筆收取提貨人的 賄賂,加上平時省吃儉用,很快他就積攢了一筆財富,並用這些錢購買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與眾不同的哈同
真正讓哈同的事業帶來巨大轉機的是中法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上海的洋人認為,中國打敗法國後自然就會清理他們,於是紛紛逃離上海,上海的房價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羅迦陵也勸丈夫暫時到香港躲避。哈同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說服了妻子後,哈同聯絡了周圍的一批猶太人低價收房。為籌集資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飾也變賣了。哈同把籌來的錢全部用於購買房屋土地。

哈同贏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妥協,中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反而「不敗而敗」,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和約》。洋人又紛紛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哈同則名利雙收,他購買的房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東路一帶,後來逐漸發展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在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

哈同在房產上把文章做足,在他擁有房產的地段今南京東路投資60萬兩紋銀修路。路修好後,即沿路開設店鋪出租,此謂「築巢引鳥」,形成氣候後,今河南中路到西藏路一帶租金高漲,財源滾滾。

1901年,哈同以200萬兩白銀註冊了哈同洋行,地產生意也隨之擴大規模,從外灘到靜安寺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哈同的私人財產。時人估計哈同僅房地產租金一項就達500萬銀元,又有人稱哈同擁有半座上海城,絕非誇張之辭。

哈同集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聚斂這麼多財富,絕非偶然。有一首歌謠曾這樣描述他:「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正是憑著勤勞、儉樸和智慧,哈同成為猶太人中的經濟鉅子之一。

到20世紀30年代,哈同集團成了上海名副 其實的「地皮大王」,僅他一家就佔有了上海最繁華地段南京路地產的44%,當時南京路兩側的大樓、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裏,都是哈同集團的產業。

哈同集團後期曾大力支持中國的文化和慈善事業。從1910年開始,哈同等人創立免費的哈同大學,著名美術大師徐悲鴻就是其中一名學生。另外,他們還發起「工人識字運動」,開辦了5所「工人進德義校」。1910年和1917 年,江蘇、河南等地發生水災,哈同組建了「義賑會」,半個多月就籌集500多萬元捐款。由於哈同夫婦沒有兒女,他們收養了很多孤兒作為養子、養女。這些善舉讓人至今難忘。

獻給妻子的愛儷園「哈同花園」
為了表示對妻子的摯愛,哈同在今天的延安中路、銅仁路、南京西路和茂名北路一帶建造了一座被後人廣為傳播的私家花園。人們都知道它有兩個名稱──「哈同花園」或者「愛儷園」。後者顯然是哈同的叫法,也就是獻給愛妻的花園。

愛儷園規模宏大,耗資甚巨。園內設計基本為中式風格,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竹林假山應有盡有,另設有佛堂和舞廳,禪意繚繞,別具匠心。花園造成後,現在的銅仁路被命名為「哈同路」。

建造愛儷園於1886年後開始,從最早的50餘畝地皮,到1910年最後建成時達200多畝。據說園內景觀是仿照《紅樓夢》裏的大觀園而設計的,共有83景。這座貫通中國建築文化又融入了佛教元素的城市花園,在上海淪陷時期被日軍佔領,園內建築被破壞殆盡,到1945年,這個近代上海最豪華的私家園林僅剩幾間洋房而已。

1931年哈同病逝時,該集團中光哈與自己的資產共達1.7億元,其中包括460畝地,1300多棟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哈同其人可視為猶太人在中國經商成功的最典型例子。
然而,隨著哈同在1931年死去,集團逐漸走下坡路。哈同死後,留下的巨額財產讓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婦的養女、管家、親戚,甚至官府和日軍都參加了爭奪,哈同集團開始瓦解。

更多關於哈同的軼事請點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