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百年老店蘇州奧燥過橋麵

奧灶館之名,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清乾隆下江南時微服昆山,品嘗紅油爆魚麵,覺麵...奧妙在麵灶”,乾隆聽後,不斷回味“奧妙在麵灶,麵灶的奧妙”,便御賜叫“奧灶麵”。




-->
百年老店,環境很一般,服務也一般,不過口味還不错

奥灶麵,“一種很细很筋道的湯麵”,湯頭類似醬油肉汁湯,“裡面有放中藥,很香、滋味濃郁。

炸魚跟配菜
油亮亮的麵

很好吃!
價格有分三種檔次,我吃的是最便宜的那種。


2013年9月再次過來用餐:

上次來用餐已經是四年前了,當時好朋友也還在昆山工作,這次過來,除了我的相機變好了,我變老了,麵漲價了兩元RBM之外,其他都沒有改變。

怪的是,做摩D過來要20元,坐計程車回去賓館只要12元,一般都是摩D比較便宜吧?

我也依然點雙澆麵,就是添加兩個料的。

這次重新查了典故,找到的資訊與09年不同,各位參考就好:

奧灶面是江蘇省崑山市的特色麵食,著名品種有奧灶館的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

奧灶面講究「三燙」、「三熱」或「五熱」:碗燙,碗筷放在沸水中取用,具有保暖和消毒衛生的雙重功能;湯燙,老湯放在鐵鍋里,用余火燜煮,保持溫度;面燙,撈麵時在沸水中過水;油熱;澆頭熱。因此吃奧灶面即便是在冬天,也很容易冒汗。

奧灶面的澆頭選料講究,採用青魚或崑山大麻鴨製作。麵條為細白的龍鬚面,下鍋時速度很快,保持一定的硬度。

「奧灶」名稱的由來,有可能是與崑山話中的「骯髒」兩字諧音。

傳說古時候有一老婆婆在路邊開了家小店賣面,一日一遊客路過小店要了一碗面吃,第一口下去就感覺此面美味無比。問及面的名字,老婆婆心想我只是隨便擺個攤而已,這面哪兒有什麼名字,再看看自己的小店骯髒不堪,於是就隨口回道:「就叫『骯髒面』吧。」,後來因為「骯髒」這名字實在不好聽,而「骯髒」一詞在崑山話中的發音與「奧灶」及其相似,故此人們便把這麵條稱作為「奧灶面」,併流傳至今。

另外一種說法:奥灶面:奧灶面:奧灶面出自奧灶館,位於現亭林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崑山的“天香館”,因為經營不善,店主棄館而走。債主趙三老太將它交給繡娘陳秀英經營,易名“顏復興”。心靈手巧的陳秀英本來就擅長精細小吃烹調,她虛心徵求意見,精心烹飪製作,果然非同凡響。只有三張半桌子的小麵館顧客盈門,名聲四揚。解放後,根據“奧妙在灶頭上”的意思和諧音,正式命名為“奧灶館”。奧灶面深受顧客歡迎,首先在於湯麵有特色。它繼承傳統做法,用青魚的魚鱗、魚鰓、魚肉、魚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鮮異常。其次在於餃頭有考究,爆魚一律用青魚製作,滷鴨則以“崑山大麻鴨”用老湯烹煮,故肥而不膩。再有就是,麵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鬚面,下鍋時緊下快撈,使之軟硬適度。奧灶面最注重“五熱一體,小料衝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餃頭熱;“小料衝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來客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





這碗麵有點太大碗了,吃不完啊!







亭林路上的亭林公園,許多人做著體操。

市區沒甚麼好逛的,吃完麵行程就結束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