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十一月二十七日甫推出的新書《從失序中獲利》《Antifragile :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是黑天鵝世界的生存手冊。
在《黑天鵝效應》中,塔雷伯認為,我們的世界充滿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由失序及混亂中獲取利益,這也是他的新書主旨。
塔雷伯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他所說的抗脆弱(antifragile),泛指在混亂中如魚得水,還能從中得利的事物。例如,人類骨骼在壓力與緊張下變得更加強硬,謠言與暴動受到鎮壓便愈演愈烈。
在新書出版前,曾經擔任衍生性商品交易員的塔雷伯投書《華爾街日報》。這位暢銷書作者表示,我們從未見到黑天鵝朝我們飛來,可是等到牠們降臨,便讓世界天搖地動,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谷歌(Google)的崛起。
由於某些心理偏差,人們以後見之明而認為他們「好像」有料到這類事件的可能性,他們因而產生信心,繼續進行預期。不過,塔雷伯認為,我們用於預期及風險測量的工具根本不足以捕捉黑天鵝。事實上,我們對於這些工具的過度信心,使得我們更可能遭遇未知的風險。
如果無法測量潛在爆炸性事件的風險,那我們該怎麼辦?答案很簡單:應當設立在遭遇黑天鵝時不會分崩離析的機構,才可能因意外事件而獲利。
想要對抗黑天鵝的話,我們需要能由波動、變動、壓力和失序當中得利的事物。他把這種關鍵特質稱為「抗脆弱性」。目前唯一稍微接近他所提的抗脆弱概念,是衍生性商品交易員所說的long gamma,亦即在市場波動時可獲利的金融商品組合。重要的是,脆弱性及抗脆弱性都是可以衡量的。
在實際應用上,重視抗脆弱性意味著我們的公部門與私部門應在面臨失序混亂時,獲得進步與改善。只要了解抗脆弱性的機制,我們便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可以從容處理我們所知有限的情況,無須幻想我們可以預測到未來的大事件。
機制完善 遇亂才能突圍
塔雷伯提出五項政策規則,讓我們將抗脆弱性建設成為更能因應變局的經濟生活的原則:
第一項規則:把經濟想成是貓,而不是洗衣機
塔雷伯認為,世人都中了後啟蒙運動的餘毒,以為這個世界的運作像一部精密機器,我們要把它當成教科書上的工程問題來加以理解,然後由專家操作。換言之,我們把這世界看成家電,而不是人體。果真如此,我們的制度便沒有自我療癒的功能,需要一個人來操作及微管理,保護其安全,因為他們無法自己存活下去。
相反的,自然或有機系統具備抗脆弱性。它們需要一些混亂才能發展。不讓人體骨骼承受壓力,反而使它們變得易碎。就像森林底層堆積大量易燃物,只要沒有森林火災,一切都沒問題。塔雷伯表示,在沒有壓力與刺激之下,問題得以隱藏,但其累積的傷害將是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我們的經濟決策者往往試圖達成最大的穩定,甚至抹殺景氣循環。他指出,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藉由量化寬鬆,企圖抹平景氣波動,最終導致財務槓桿及房市泡沫。
不過,提升抗脆弱性並不是完全禁止政府機構干預。實際上,過度干預的主要問題是消耗資源,一旦發生天災這類緊急狀況反而無法介入。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限制政府和其他機構干預重要事務。他說,國家應該要準備急診室手術,而不是像保母般照顧、讓病患過度服藥。
第二項規則:支持在錯誤中進化的企業,而不是讓錯誤滲透到整個體系的企業
有些企業與政治制度比其他的更能回應壓力。航空業每次發生空難後,便會徹底檢查以消除空難的原因。餐飲業也是,愈多同業倒閉,客人愈可能享受到高水準的餐飲。如果餐飲業的倒閉率不是這麼高,我們下一頓可能吃到蘇聯式大眾餐廳的水準。
塔雷伯表示,這些產業都具有抗脆弱性。整體產業因脆弱的一環而受益,任何失敗都是有價值的。這些企業擁有自然界進化的特質,其完善的機制能夠由進化壓力當中獲利。
反之,每當銀行倒閉,便使金融體系更脆弱,現今的狀態等於是無可救藥的脆弱。金融改革一個不錯的起點,是降低經濟體系裡的債務和融資總額,改採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包括發行股票、配股、債轉股等)。
背負巨額融資債務的公司沒有犯錯的餘地。一旦這類公司無法償債,借款人心急之下不願展延信用,便拖累到其他需要貸款的公司。所以,債務往往蔓延到整個體系。
採取股權融資的公司即使獲利減少也能存活,以二○○○年的科技泡沫破滅為例,由於科技公司依賴股權而非債務,所以他們倒閉不會衝擊到整個經濟體系。事實上,泡沫破滅反而使倖存的科技業者更為強韌。
第三項規則:小而美,又有效率
企業與政府專家總愛談經濟規模,他們說規模擴大後便能節省成本。可是,一旦規模太大,就不怎麼有效益了。規模大到超出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產生脆弱性,並可能抹殺經濟規模帶來的所有好處。只要看看大象和老鼠,便可明白大事物反而脆弱的道理,大象稍微跌一下就折斷腿,老鼠即使由身高數倍高的地方掉落,也是毫髮未傷。
因此,我們需要把決策和計畫盡量分散到愈多單位愈好,藉由將錯誤分散到更廣泛的資源,整個系統才會更穩健。
第四項規則:嘗試錯誤,粉碎學術象牙塔
脆弱的事物喜愛隨機及不確定,但這也表示他們可以由錯誤中學習。對於西方的創新與發明,嘗試錯誤的貢獻遠大於正規科學。只要看電腦業的大學肄業生人數便可明白。
不過,不是任何形式的嘗試錯誤都好。創造抗脆弱性的關鍵條件是,錯誤的潛在代價小,潛在利得大。為了創造抗脆弱性,我們必須明白,正式教育與嘗試錯誤之間存在反向關係。創新不需要理論的指導,就如母鳥「指導幼鳥如何飛行」。
嘗試錯誤 創造抗脆弱性
第五項規則:決策者應該投入切身利益
在人類史上,從未有過像今日這般讓位高權重的人不必干冒個人風險。羅馬時代,工程師被迫睡在他們打造完成的橋梁底下。在企業界,經營失敗的公司應向高階主管討回紅利,隱瞞風險的人應該受到更高的罰鍰才對。
最後,我們都明白運動的壓力有益健康,卻沒有把這項道理延伸到其他生理與精神層面。報紙都在談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卻沒人理會創傷後成長。穿著「舒適」的鞋子走在平滑的表面,會傷害腳部和背部的肌肉組織;我們需要適應起伏的地形。現代人執著於舒適和粉飾的穩定,但是生活太過舒適,並去除所有的波動,往往讓身體和靈魂變得脆弱,那猶如葛林斯潘對美國經濟所做的。
塔雷伯給投資人的建議是:學著接受生活中的隨機變化,尤其是把每次的小逆境都看成是好轉的機會。「風吹熄蠟燭,卻助長大火。不論是隨機、不確定或混亂,你要會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
誠如作者所言:「證明自己是否還活著的最佳方法,就是檢查你是否喜歡變動。」這適用於每個人,不論是央行決策者,或是想要在現代變動的經濟環境中倖存的投資人。
基本上,塔雷伯將這個世上的事物分為三大類:脆弱的、強韌的,以及抗脆弱的。投資人在挑選標的時,應該找尋具有抗脆弱特性的產業與公司,例如航空業、科技業和餐飲業。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預測工具 無法捉黑天鵝在《黑天鵝效應》中,塔雷伯認為,我們的世界充滿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由失序及混亂中獲取利益,這也是他的新書主旨。
塔雷伯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他所說的抗脆弱(antifragile),泛指在混亂中如魚得水,還能從中得利的事物。例如,人類骨骼在壓力與緊張下變得更加強硬,謠言與暴動受到鎮壓便愈演愈烈。
在新書出版前,曾經擔任衍生性商品交易員的塔雷伯投書《華爾街日報》。這位暢銷書作者表示,我們從未見到黑天鵝朝我們飛來,可是等到牠們降臨,便讓世界天搖地動,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谷歌(Google)的崛起。
由於某些心理偏差,人們以後見之明而認為他們「好像」有料到這類事件的可能性,他們因而產生信心,繼續進行預期。不過,塔雷伯認為,我們用於預期及風險測量的工具根本不足以捕捉黑天鵝。事實上,我們對於這些工具的過度信心,使得我們更可能遭遇未知的風險。
如果無法測量潛在爆炸性事件的風險,那我們該怎麼辦?答案很簡單:應當設立在遭遇黑天鵝時不會分崩離析的機構,才可能因意外事件而獲利。
想要對抗黑天鵝的話,我們需要能由波動、變動、壓力和失序當中得利的事物。他把這種關鍵特質稱為「抗脆弱性」。目前唯一稍微接近他所提的抗脆弱概念,是衍生性商品交易員所說的long gamma,亦即在市場波動時可獲利的金融商品組合。重要的是,脆弱性及抗脆弱性都是可以衡量的。
在實際應用上,重視抗脆弱性意味著我們的公部門與私部門應在面臨失序混亂時,獲得進步與改善。只要了解抗脆弱性的機制,我們便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可以從容處理我們所知有限的情況,無須幻想我們可以預測到未來的大事件。
機制完善 遇亂才能突圍
塔雷伯提出五項政策規則,讓我們將抗脆弱性建設成為更能因應變局的經濟生活的原則:
第一項規則:把經濟想成是貓,而不是洗衣機
塔雷伯認為,世人都中了後啟蒙運動的餘毒,以為這個世界的運作像一部精密機器,我們要把它當成教科書上的工程問題來加以理解,然後由專家操作。換言之,我們把這世界看成家電,而不是人體。果真如此,我們的制度便沒有自我療癒的功能,需要一個人來操作及微管理,保護其安全,因為他們無法自己存活下去。
相反的,自然或有機系統具備抗脆弱性。它們需要一些混亂才能發展。不讓人體骨骼承受壓力,反而使它們變得易碎。就像森林底層堆積大量易燃物,只要沒有森林火災,一切都沒問題。塔雷伯表示,在沒有壓力與刺激之下,問題得以隱藏,但其累積的傷害將是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我們的經濟決策者往往試圖達成最大的穩定,甚至抹殺景氣循環。他指出,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藉由量化寬鬆,企圖抹平景氣波動,最終導致財務槓桿及房市泡沫。
不過,提升抗脆弱性並不是完全禁止政府機構干預。實際上,過度干預的主要問題是消耗資源,一旦發生天災這類緊急狀況反而無法介入。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限制政府和其他機構干預重要事務。他說,國家應該要準備急診室手術,而不是像保母般照顧、讓病患過度服藥。
第二項規則:支持在錯誤中進化的企業,而不是讓錯誤滲透到整個體系的企業
有些企業與政治制度比其他的更能回應壓力。航空業每次發生空難後,便會徹底檢查以消除空難的原因。餐飲業也是,愈多同業倒閉,客人愈可能享受到高水準的餐飲。如果餐飲業的倒閉率不是這麼高,我們下一頓可能吃到蘇聯式大眾餐廳的水準。
塔雷伯表示,這些產業都具有抗脆弱性。整體產業因脆弱的一環而受益,任何失敗都是有價值的。這些企業擁有自然界進化的特質,其完善的機制能夠由進化壓力當中獲利。
反之,每當銀行倒閉,便使金融體系更脆弱,現今的狀態等於是無可救藥的脆弱。金融改革一個不錯的起點,是降低經濟體系裡的債務和融資總額,改採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包括發行股票、配股、債轉股等)。
背負巨額融資債務的公司沒有犯錯的餘地。一旦這類公司無法償債,借款人心急之下不願展延信用,便拖累到其他需要貸款的公司。所以,債務往往蔓延到整個體系。
採取股權融資的公司即使獲利減少也能存活,以二○○○年的科技泡沫破滅為例,由於科技公司依賴股權而非債務,所以他們倒閉不會衝擊到整個經濟體系。事實上,泡沫破滅反而使倖存的科技業者更為強韌。
第三項規則:小而美,又有效率
企業與政府專家總愛談經濟規模,他們說規模擴大後便能節省成本。可是,一旦規模太大,就不怎麼有效益了。規模大到超出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產生脆弱性,並可能抹殺經濟規模帶來的所有好處。只要看看大象和老鼠,便可明白大事物反而脆弱的道理,大象稍微跌一下就折斷腿,老鼠即使由身高數倍高的地方掉落,也是毫髮未傷。
因此,我們需要把決策和計畫盡量分散到愈多單位愈好,藉由將錯誤分散到更廣泛的資源,整個系統才會更穩健。
第四項規則:嘗試錯誤,粉碎學術象牙塔
脆弱的事物喜愛隨機及不確定,但這也表示他們可以由錯誤中學習。對於西方的創新與發明,嘗試錯誤的貢獻遠大於正規科學。只要看電腦業的大學肄業生人數便可明白。
不過,不是任何形式的嘗試錯誤都好。創造抗脆弱性的關鍵條件是,錯誤的潛在代價小,潛在利得大。為了創造抗脆弱性,我們必須明白,正式教育與嘗試錯誤之間存在反向關係。創新不需要理論的指導,就如母鳥「指導幼鳥如何飛行」。
嘗試錯誤 創造抗脆弱性
第五項規則:決策者應該投入切身利益
在人類史上,從未有過像今日這般讓位高權重的人不必干冒個人風險。羅馬時代,工程師被迫睡在他們打造完成的橋梁底下。在企業界,經營失敗的公司應向高階主管討回紅利,隱瞞風險的人應該受到更高的罰鍰才對。
最後,我們都明白運動的壓力有益健康,卻沒有把這項道理延伸到其他生理與精神層面。報紙都在談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卻沒人理會創傷後成長。穿著「舒適」的鞋子走在平滑的表面,會傷害腳部和背部的肌肉組織;我們需要適應起伏的地形。現代人執著於舒適和粉飾的穩定,但是生活太過舒適,並去除所有的波動,往往讓身體和靈魂變得脆弱,那猶如葛林斯潘對美國經濟所做的。
塔雷伯給投資人的建議是:學著接受生活中的隨機變化,尤其是把每次的小逆境都看成是好轉的機會。「風吹熄蠟燭,卻助長大火。不論是隨機、不確定或混亂,你要會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
誠如作者所言:「證明自己是否還活著的最佳方法,就是檢查你是否喜歡變動。」這適用於每個人,不論是央行決策者,或是想要在現代變動的經濟環境中倖存的投資人。
基本上,塔雷伯將這個世上的事物分為三大類:脆弱的、強韌的,以及抗脆弱的。投資人在挑選標的時,應該找尋具有抗脆弱特性的產業與公司,例如航空業、科技業和餐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