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方所書店第二家為什麼不在北京上海?因為“成都人熱愛生活.方所若可賺錢? 誠品為何不可以?

2015-02-02 16:31:00 來源: 澎湃新聞網(上海)
     
方所成都店面積4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

       黑禮帽加黒禮服,毛繼鴻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從容、深沉,而只消跟他說上幾句話,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方所”式文藝范兒便一覽無餘。

       “多數人認為好像實體書店不行,我們為什麼還要開?我覺得一個城市需要文化空間,需要一個可以感動人的空間,需要一個溫暖的空間,”1月29日,毛繼鴻在方所成都店開幕慶典上對媒體這樣表示。


       2011年,毛繼鴻在廣州推出方所書店。時隔三年之後,方所第二家店落戶成都:4000平方米面積,10萬種圖書,20萬冊書目,廣州店兩倍的規模,讓其迅速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

(廣州酷店) 方所是廣州的一家書店,位於太古匯。被香港名作家鄧小樺評為「華文界目前最新鮮、最具震撼力的書店」 fang suo (太古匯 負二層)


       “今年3月,會在重慶開一家方所,而年底會開到青島,預計2017年開到上海陸家嘴。”方所策劃總顧問、現任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透露。廖美立在台灣地區有近20年的實體書店管理經驗,曾參與創辦誠品書店,有“台灣地區書店女王”之稱。自方所創立之初,便成為了毛繼鴻不可或缺的幫手。

       在電商的猛烈衝擊下,實體書店日漸式微,艱難度日。最近10年來,有近半實體書店紛紛凋敝,而方所卻如此緊鑼密鼓地逆勢而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顧“寒潮”的硬撐,還是另有破解“堅冰”的經營門道,亦或是實體書店的冬天已經過去?

方所創始人毛繼鴻(中)攜手策劃總顧問廖美立(左)和藝術顧問又一山人(右)亮相成都店開幕慶典

方所廣州店圖書營業額占35%

       毛繼鴻的身份很多重,在創立方所前,他曾是一名設計師,並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設計師品牌“例外”服飾,主張東方當代美學。

       不過,2011年毛繼鴻創立方所時,外界並不看好。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還要完成從服裝到書店的跨界創新,這並非一件易事。

       方所廣州店甫一亮相,便引發業內騷動。這是一家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的文化空間。與其說是一個書店,更像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館,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閲讀、生活、藝術、設計、時尚。主打美學產品,同時實現了服裝與書店的有機結合。

       據悉,方所的美學生活產品來自全球的60多家品牌、2千多種商品品項。選品分區圍繞其藝術內涵進行搭配呈現,餐具、手工居家用品、文房精品等,無一例外的高價。

       毛繼鴻曾對外表示,他對方所的投入並非出於商業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而是寄託着自己的情懷和理想。面對媒體的提問,他始終以文化的角度談商業,而將經營層面的問題拋給搭檔廖美立。“做文化如果沒有對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去做好還是比較難的。”

       毛繼鴻曾計劃花3年的時間讓方所實現贏利,而事實上方所廣州店熬過了長達兩年的虧損期之後才實現收支平衡。

       外界普遍認為,混合經營是方所的立足之道,而服裝、植物、美學產品等圖書以外產品的利潤支撐了方所的運營。不過廖美立透露,方所廣州店整個書籍銷售部分超過了原來的預期,“圖書在業績表現和對人流貢獻上,占了很大的部分,圖書部分的營業額占35%。”這是一個足以讓人刮目相看的數字。

       廖美立說,在方所廣州開店之前,很多調查指出可能一個月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的業績,結果最初的一個月,僅圖書部分的營業額就有至少150萬元,三年下來遠超預期。

       去年一整年,廣州店人流量達到230多萬人次。“目前廣州店非節假日時間每天的客流量在三四千人,節假日在七八千人左右,而成都店非假期時間每天有七八千人,節假日最多達到一萬五至兩萬人。”在廖美立看來,方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書店的空間慢慢從賣書或者賣美學生活產品,發展成提供很多藝術文化展延的東西。”

除了賣書,方所還兼售服飾、家居等。

選擇成都是因為與方所理念契合

       圖書是方所最為看重的一塊。據其團隊成員介紹,方所圖書分四大書區:港台書區、人文文學書區、藝術設計書區和生活飲食書區,精選上萬種國內外港台出版品,每個月從一千多種新品中遴選百餘種最優質出版品,囊括人文、文學、藝術、生活等。

       在成都方所的圖書結構中,以藝術、文學為核心,引進版圖書占比高達40%。台版書分為生活、美學、文學類,經營誠品書店的經驗讓廖美立深知如何避開最容易被網絡衝擊的圖書。她透露,成都店在書種選擇上引進了很多的外文書,或者是圖象書、人文書。

       成都市民夏女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方所的書偏文藝清新范兒,很多日版、台版圖書在別家書店很少見到,或者很少放在顯眼的位置。

       小眾主義路線是方所一貫堅持的選書策略。據瞭解,方所特別成立了專業圖書採購部門,負責採購的員工幾乎都畢業於名校中文系、外文系,喜歡閲讀,有一定的閲讀量。他們被稱為“書店編輯”, 而不是傳統實體書店中的採購和陳列。他們的職責是選擇好書,並斟酌考慮書放在哪裡才是正確的位置,最容易讓人一見傾心。通過特定的地理位置、顧客喜好,在圖書的經營品類和擺放佈局上進行更精準有效的定位。

       用毛繼鴻的話說,把第二家店開到成都的原因是“這個城市誕生了很多詩人、作家、藝術家,很多傳奇的人。成都人熱愛生活,與方所生活美學的理念更契合。”

       毛繼鴻推崇詩意與人文,試圖將方所打造成一個文化藝術和公共空間的體驗之所,舉辦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是方所迅速積聚人氣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在三年時間舉辦了將近300場文化活動,同時做了大概30到40場展覽,”他說。

       據瞭解,2011年至今,方所廣州店僅跨界講座活動就舉辦了200多場,平均每月6—8場,涵蓋當代藝術、設計、建築、時尚、電影、音樂、文學、歷史等文化領域,北島、陳丹青、梁文道、柴靜、賈樟柯、許鞍華、白先勇、閻連科等文化名人均為座上賓。而每次講座之後的簽書活動,人氣可謂爆棚,總能被搶購一空。

方所成都店的設計體現出詩意與人文氣息。

實體書店零售市場2014年首次回暖

       近年來,實體書店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直是被探討的問題。被問及實體書店是否終將走向滅亡?廖美立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實體書店衰敗是大趨勢。”

       而方所和誠品書店的成功似乎都在暗示,只有走混合經營的模式,實體書店才有立足的空間。

       “大型民營書店很辛苦,必須要轉型,小型獨立書店,店老闆要有學識,蒐羅很多奇怪的書,既深又廣,才能維持發展,”她說。

       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開始向方所這樣的多業態轉型,通過賣場改造吸引客流,在困境中摸索出“突圍之道”。近日發佈的《2014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則顯示出這種努力所帶來的成果:實體書店零售市場首次回暖。

       該報告透露,2014年,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一改前兩年負增長的態勢,止跌回穩,增幅達到3.26%。無論在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城市,在大書城、中小書店還是民營書店,都實現了正增長,體現了實體書店一次顯著的整體回暖。

       實體書店的寒冬是否已經過去尚不得知,但不少民營書店的轉型卻為未來的生存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

       一家好的書店,會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就像毛繼鴻說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希望人與人能夠交往、邂逅、相遇,這件事情已經變得非常重要、非常珍貴。我希望能把這個東西留在實體空間當中。”這應該是所有理想主義者的期許。

1月29日,方所成都店的開幕慶典以詩歌朗誦開啟。

(原標題:方所書店第二家為什麼不在北京上海?因為“成都人熱愛生活”)

我覺得這間店已經超越誠品,是一種新的百貨型態:Hi 百貨是廣州首家匯聚全球生活精品的買手百貨 Hi lifestyle (正佳廣場 4F)












在成都,這家叫方所的書店長得像個藏經閣

  
  誠如設計師所言:方所不僅僅是一個 書店,而是為了成都人的生活而設計的休閒空間。


  提到在廣州落地生根的方所書店,描述它的高頻詞彙中少不了「小眾」、「文藝」以及「生活美學」。

  在國內實體書店發展式微的當下,不到四年時間,方所不僅賺得「最美書店」的讚譽,也拿出實實在在的數據告訴我們,它能賺錢,且兩年內就實現了盈利。賣書是一方面,販售生活樂趣才是它能成長為廣州文化地標的真正原因。

  2015 年,方所走出廣州,向西南進發,將第二家、第三家店舖開在了成都與重慶兩座西南重鎮。

  在奢侈品品牌雲集的成都太古裡,方所的出現好似飄來一股幽幽的書香氣。而操刀這一空間設計的台灣設計師朱志康,則帶著他對這座城市的理解,花費 16 個月時間,創造出了這個猶如地下藏經閣般的文化空間。


  成都歷來是出文人雅士之地,唐詩宋詞裡吟誦這裡繁花、幽僻的作品不在少數,細數近代文壇,巴金、郭沫若、沙汀以及艾蕪也都是蜀中高手。

  但時至今日,成都有些熱鬧過頭了,商舖林立,人頭攢動,接連開業的 IFS 與一街之隔的遠洋太古裡迅速炒熱了成都的核心商圈,卻沖淡了蓉城的那股子“巴適”勁兒。能在這寸土寸金之地爭下一隅喘息之地的也就只有書店了,2012 年西西弗書店進入了成都萬象城,去年夏天新加坡連鎖書店 Page One 進駐 IFS,今年 1 月方所落戶太古裡,緊接着言又幾書店年底又要在凱德天府的購物中心裡開張。

  書店成了成都各大購物中心的新寵,在朱志康看來,這是一件好事,“我認為文化是人類的集體意識,而書本是記載智慧的物件,書不一定代表着文化,文化也不是只有書,兩者之間不能劃上等號,”但他相信這個趨勢可以提升市民的素質,“只是要開書店的業主,除了創造商業價值外,不要偏離了開書店的本質意義。”

  細數成都這些書店,毗鄰大慈寺的方所顯然與這座城市的氣質更為契合。

  建於公元 3 世紀至 4 世紀之間的大慈寺是三藏法師玄奘出家的地方,後來才有了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就像是玄奘為了找尋古老智慧的發源地而苦心勞志,恰好位於太古裡地下一層的方所成都店也給了朱志康以靈感,“因為在大慈寺的地下,又是玄奘取經的出發點,所以自然想到概念為「藏經閣」,空間的設計自然會變成像是敦煌石窟裡神秘又神聖的收藏寶藏的地方。”朱志康告訴《好奇心日報》


  在整個地下空間的入口處,設計師創造了一個隕石造型的「方舟」雕塑,通過低調幽暗的入口,仿若就能抵達一個通往未知世界的地下聖殿。

  當然,貫穿始終的還是「藏經閣」的概念,在這裡,設計師將文化與智慧比作浩瀚的宇宙,在整個空間裡面運用了星球運行圖、星座圖等元素,超過 5000 平米的超大空間,搭配着粗壯的水泥柱子頂起的 9 米挑高與 100 余米的廊橋書架,木頭、混凝土、鋼材、鐵件……所有的材料都最原始樸實的呈現,也為整個書店注入了探索蒼穹般的想像力,走進書店,似乎就像是要開啟一段尋寶之旅。


  地面之上,還是喧鬧繁華的商業街,地面之下,就已是一處沉浸心靈的居心地。關於方所如何利用混業經營的模式良性發展已不算創新之道,但這次成都店借助設計的力量來創新文化空間,倒是玩出了不少新意,用朱志康的話說,“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替業主方找到問題,並想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的過程。”

  Q:作為一個零售空間設計項目,你覺得做書店與其他設計項目有什麼不同?在設計過程中,您更想突出空間哪方面的功能?

  其實設計書店對我來說與設計其他商業項目沒有太大的不同。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替業主方找到問題,並想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的過程。所以設計書店也是一樣如何讓人購買店內產品,才是關鍵!

  書店不是圖書館,不是只是讓人看書而已,還要有購書欲,這樣書店才能維持下去。所以我們的設計過程中最有挑戰的就是讓大家去購買書店的產品,也是與運營團隊研究最着力的部分。

  Q:設計與實施整個項目花費了多久時間?你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最令你滿意的部分是什麼?

  整個設計從第一個概念開始到最後開幕一共花了十六個月。總共經歷上百次的修改。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希望如何能再好一點點,最滿意的部分就是概念自始至終沒有改變而且還提升很多,進方所的消費者都能感受到這個空間當初所要呈現的意圖。這不僅是設計的努力也是方所領導團隊對這理念的認同及堅持,才能創造比原先想像還要更好的方所。

  Q:成都一直以休閒和慢節奏的城市文化而聞名,你怎麼看待這種氛圍,是怎樣將這種地域特徵融入到你的設計中的?

  我非常喜歡成都,這種慢生活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體驗生活。成都有最多的茶館咖啡廳,成都人的擺龍門陣的聊天方式與生活態度,這不就是書店最想要的消費群嗎?

  設計當然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我們做了兩個咖啡區域,還有很多小角落可以讓人看書、談話的小空間,還可以像是在公園裡散步一樣過廊橋走小道。方所不僅僅是一個書店,而是為了成都人的生活而設計的休閒空間。設計方所不只是為了商業考量,還是希望能為成都人打造一個休閒、閲讀、生活的環境,更充實人們心靈層面的居所。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