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2(明治35)年鐵道部將縱貫線南部工程從新營庄往北推進到嘉義,同年4月20日嘉義與新營之間通車,1903(明治36)年12月15日嘉義與他里霧(今斗南)間通車,第一代的嘉義火車站可能在這個時期竣工,可能是磚木構造、鋪日本瓦,約92坪。
2.「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從1929(昭和4)年度開始在「改良工事」中紀錄「嘉義驛改良工事」,計畫從該年度開始四年內擴張嘉義站的規模,工事在1933(昭和8)年度整個嘉義站的改良工程完成。
3.在二次大戰期間,嘉義火車站曾遭盟軍轟炸,受到嚴重的損毀,且歷經了許多修繕工程,但大致上都可以看到原來的樣貌。
創建年代: 日明治年間29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96 年
竣工年代: 日明治年間
資料來源:文化部
登陸古蹟理由
1.為嘉義市一棟日治時期,現代主義折衷式樣建築頗富特色,雖與台南火車站為同一時期(日據昭和時代)同一類型之建築,但其外觀仍有顯著差異,建築時期較早(早三年),具保存價值。
2.本站為嘉義市之地標,也是本市門戶與本市發展有高度關聯。
3.火車站站體及其月台的鋼屋架,仍保留1944年興建時的建築特色,且現況保存良好,除外牆刷塗油漆外,應為興建時之原貌,值得保存。
4.自明治41年(西元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嘉義火車站為嘉義地區交通樞紐,而為城市發展的重心,車站建築成為代表地方的主要公共建築,深具歷史紀念意義。
5.車站基地相當廣闊,對於未來的地下化更新計畫仍可在保存原有部分的原則下施工。
6.外觀及內部雖有整修,但結構仍完整,其空間組織之關係亦無重大之改變。
7.它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槍決台籍菁英的第一現場。
嘉義火車站前身為日治時期之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嘉義停車場(或稱嘉義驛),台灣鐵道縱貫線於1902(明治35)年從南部開通至嘉義,1908(明治41)年南北全線通車;鐵道站房初期多以暫時性的站房存在、稱為「假驛」,在1908(明治41)年的時候開始有明確紀錄嘉義火車站的構造與規模,為第一代嘉義火車站,另外糖業鐵道與森林鐵道也並存於當時的嘉義火車站,使得嘉義火車站的旅客、貨運流量都日益增加,對於鐵道運輸的需求量也提高許多;而嘉義地區因地理位置關係時有地震發生,原第一代嘉義火車站的磚木構造之規模亦不敷使用,故從1929(昭和4) 年嘉義火車站與周邊鐵道設施開始改良工程,一直到1933 (昭和8) 年第二代嘉義火車站終於落成啟用,雖經過二次大戰的炮火攻擊,1945 (昭和20、民國34)年之後由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接管、行政組織轉變鐵路管理局,雖然公路逐漸發達之後鐵道運輸的重要性不再唯一,但還是繼續營運屹立至今。
建築物主要的構造為鋼骨鋼筋混凝土與鋼骨構造,車站外觀或內裝都可以看到部份象徵西洋歷史樣式的裝飾性元素,還有簡化過的裝飾性構件,另外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大跨距的空間、以機能為重的空間安排,以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也清楚地被應用,這樣混用不同形式表現的外觀,在建築樣式被歸類為「折衷樣式」或「過渡樣式」。
該建築物之年代久遠,又因其有空間完整、鐵道佔有腹地寬闊,加上都市門戶意象強烈清楚,為嘉義與附近地區民眾交通往來的重地,所涵蓋的重要性不言可諭。於1998(民國87)年10月15日列級為市定古蹟,所涵蓋範圍地號為黑金段20地號和站前廣場的道22地號,古蹟本體範圍包括車站本體建築和第一月台。
資料來源:台灣鐵道管理局
外觀特徵
嘉義火車站是縱貫線上第一個出現的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車站。車站外觀或內裝可以看到部分象徵西洋歷史樣式的裝飾元素,還有簡化的裝飾性構件,在牆面處理上台度以洗石子裝修作出石造厚實的感覺,牆面上緣有水瓶裝飾帶作為收頭,裝飾帶也是幾何圖案,牆身貼附面磚、開口為圓拱高窗和方窗,山牆的運用增加天空線的變化極強調入口意向
室內特徵
嘉義火車站的平面配置是大廳介於兩個等候室之間的橫向排列。大廳及候車室寬敞,足以容納日以增加的旅客購票候車。
構造
火車站建築式樣屬折衷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折衷地存在建築物中。
火車站建築式樣屬折衷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折衷地存在建築物中。
嘉義火車站為嘉義市的地標,也是門戶,與嘉義市的發展有高度的關聯。自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通車後,因具地區交通樞紐,而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心,車站建築成為代表地方的主要公共建築,具歷史意義。月台遮棚,以跟鐵軌相同的工字形樑架加工彎製,頗為特殊。曾經是集客運、貨運、糖運、材運於一身的車站,功能多元,地位重要。
歡迎來到嘉義!!
到嘉義第一站就是到文化路夜市的老店郭家雞肉飯飽餐一頓啊~~
豬血大腸湯,在外地想到這份料理都會流口水.
2.「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從1929(昭和4)年度開始在「改良工事」中紀錄「嘉義驛改良工事」,計畫從該年度開始四年內擴張嘉義站的規模,工事在1933(昭和8)年度整個嘉義站的改良工程完成。
3.在二次大戰期間,嘉義火車站曾遭盟軍轟炸,受到嚴重的損毀,且歷經了許多修繕工程,但大致上都可以看到原來的樣貌。
創建年代: 日明治年間29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96 年
竣工年代: 日明治年間
資料來源:文化部
登陸古蹟理由
1.為嘉義市一棟日治時期,現代主義折衷式樣建築頗富特色,雖與台南火車站為同一時期(日據昭和時代)同一類型之建築,但其外觀仍有顯著差異,建築時期較早(早三年),具保存價值。
2.本站為嘉義市之地標,也是本市門戶與本市發展有高度關聯。
3.火車站站體及其月台的鋼屋架,仍保留1944年興建時的建築特色,且現況保存良好,除外牆刷塗油漆外,應為興建時之原貌,值得保存。
4.自明治41年(西元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嘉義火車站為嘉義地區交通樞紐,而為城市發展的重心,車站建築成為代表地方的主要公共建築,深具歷史紀念意義。
5.車站基地相當廣闊,對於未來的地下化更新計畫仍可在保存原有部分的原則下施工。
6.外觀及內部雖有整修,但結構仍完整,其空間組織之關係亦無重大之改變。
7.它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槍決台籍菁英的第一現場。
嘉義火車站前身為日治時期之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嘉義停車場(或稱嘉義驛),台灣鐵道縱貫線於1902(明治35)年從南部開通至嘉義,1908(明治41)年南北全線通車;鐵道站房初期多以暫時性的站房存在、稱為「假驛」,在1908(明治41)年的時候開始有明確紀錄嘉義火車站的構造與規模,為第一代嘉義火車站,另外糖業鐵道與森林鐵道也並存於當時的嘉義火車站,使得嘉義火車站的旅客、貨運流量都日益增加,對於鐵道運輸的需求量也提高許多;而嘉義地區因地理位置關係時有地震發生,原第一代嘉義火車站的磚木構造之規模亦不敷使用,故從1929(昭和4) 年嘉義火車站與周邊鐵道設施開始改良工程,一直到1933 (昭和8) 年第二代嘉義火車站終於落成啟用,雖經過二次大戰的炮火攻擊,1945 (昭和20、民國34)年之後由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接管、行政組織轉變鐵路管理局,雖然公路逐漸發達之後鐵道運輸的重要性不再唯一,但還是繼續營運屹立至今。
建築物主要的構造為鋼骨鋼筋混凝土與鋼骨構造,車站外觀或內裝都可以看到部份象徵西洋歷史樣式的裝飾性元素,還有簡化過的裝飾性構件,另外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大跨距的空間、以機能為重的空間安排,以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也清楚地被應用,這樣混用不同形式表現的外觀,在建築樣式被歸類為「折衷樣式」或「過渡樣式」。
該建築物之年代久遠,又因其有空間完整、鐵道佔有腹地寬闊,加上都市門戶意象強烈清楚,為嘉義與附近地區民眾交通往來的重地,所涵蓋的重要性不言可諭。於1998(民國87)年10月15日列級為市定古蹟,所涵蓋範圍地號為黑金段20地號和站前廣場的道22地號,古蹟本體範圍包括車站本體建築和第一月台。
資料來源:台灣鐵道管理局
外觀特徵
嘉義火車站是縱貫線上第一個出現的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車站。車站外觀或內裝可以看到部分象徵西洋歷史樣式的裝飾元素,還有簡化的裝飾性構件,在牆面處理上台度以洗石子裝修作出石造厚實的感覺,牆面上緣有水瓶裝飾帶作為收頭,裝飾帶也是幾何圖案,牆身貼附面磚、開口為圓拱高窗和方窗,山牆的運用增加天空線的變化極強調入口意向
室內特徵
嘉義火車站的平面配置是大廳介於兩個等候室之間的橫向排列。大廳及候車室寬敞,足以容納日以增加的旅客購票候車。
構造
火車站建築式樣屬折衷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折衷地存在建築物中。
火車站建築式樣屬折衷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折衷地存在建築物中。
嘉義火車站為嘉義市的地標,也是門戶,與嘉義市的發展有高度的關聯。自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通車後,因具地區交通樞紐,而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心,車站建築成為代表地方的主要公共建築,具歷史意義。月台遮棚,以跟鐵軌相同的工字形樑架加工彎製,頗為特殊。曾經是集客運、貨運、糖運、材運於一身的車站,功能多元,地位重要。
歡迎來到嘉義!!
到嘉義第一站就是到文化路夜市的老店郭家雞肉飯飽餐一頓啊~~
豬血大腸湯,在外地想到這份料理都會流口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