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七成台灣青年 追逐上海經驗!

作者:張翔一 2011-04-13 天下雜誌443期

據統計,赴大陸求職的台灣年輕世代,七成的理想工作地點,首選上海。為何高學歷、高專業的新世代人才,紛紛追尋「上海夢」?

場景一

紐約台生在上海

農曆大年初五,台北君悅酒店。紐 約大學台灣校友會總幹事楊舜仁,主辦了第六度的校友會「上海論壇」。論壇邀請二十位兩岸學者及企業負責人,針對上海商貿環境,專業經理人在上海的工作、創 業決策、金融投資等主題進行演講。以上海工作的紐約大學專業經理人校友為主,參加資格已經過篩選的活動,到了現場,竟還是擠滿了二五○位專業經理人校友。 讓楊舜仁也大感意外。

「上海論壇,名號好像很響亮,其實六年前只是不到二十人的聯誼聚會,在上海工作的校友們聊聊生活、工作心得,」楊舜仁說,「誰知道參與的校友一個拉一個,才發現在上海工作的台灣NYU畢業生,人數已經這麼多,而且三十到四十歲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場景二

無可取代的上海機會

三月,某國立大學商學院碩士班。剛開學,一名熟悉兩岸金融政策的副教授在課堂上詳細比較了兩岸金融法規制度後,得出台灣仍略較大陸先進開放的結論。教授說完,隨口半開玩笑的問學生:「你們畢業後,還有誰想去上海應徵金融業啊?」

現場二十多人,竟有十四、五人舉起右手。甚至還有學生回了一句:「法規可以修,但上海的機會,卻沒辦法取代。」


台灣人到大陸發展,早已不是新聞。而大陸諸多城市中,高速發展的上海,不論商業環境、生活方式,相對最接近台灣,也一直是台灣工作者的首選。

綜合台商協會、人力銀行業者統計,如今在包含蘇州、昆山等地的大上海地區,約有超過三十萬台灣人擁有全職工作,另外大約有二十萬人經常性往返工作。其中任職於上海市區的台灣人,超過十萬,上海市自二○○六年起,已是台灣以外,最多台灣人聚集的城市。

但這波「從台灣到上海」的工作人口移動潮,如今更發生結構性的轉變。


更多上海工作報導請看:

想到上海工作嗎?上海工作甘苦談 (上海工作薪資)



上海台灣人,量變質更變

十年前,赴上海工作的台灣人,不是自己創業的小老闆,就是隨台灣企業征戰大陸市場的資深「台幹」,產業類別也以製造、傳產為主。

十年後的今天,三十世代的年輕經理人,甚至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紛紛在上海落腳。而他們的專業背景,更多是金融、法律、設計、餐飲管理等服務業。

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去年底欲赴大陸求職者較○六年成長一五%,逼近兩萬五千人。其中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世代佔五○%。他們之中,超過七一%的理想工作地點,都是上海。

台灣高學歷,具專業背景的年輕一代工作者,為何紛紛拎起行囊,追尋「上海夢」?

「上海經驗」已不輸歐美

上海近年加速產業轉型,從製造業轉向專業服務業,同時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是台灣專業人才上海逐夢,最主要的原因。

國 泰世華銀行上海首席代表劉俊豪觀察,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歐美就業市場大幅衰退,反觀上海的機會不減反增,自然對國際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劉俊豪指出,五 年來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在上海每年以超過八%的速度快速增加,○九年底總部經濟機構已達七五一家。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潛在的八十萬人才缺口,對相關人 才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以前專業人才要國際經驗,第一個想到美國,亞洲則首推香港或東京,」劉俊豪說,「但如今上海舞台大,機會多,語言又相通,自然成為首選。」

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設計碩士學位,三十四歲的楊士正就是其一。而上海原本根本不在他的職涯規劃內。現在他已經在上海工作了兩年。

任職於國際建築設計公司霍克(Hok)中國分公司,楊士正原先認為,建築設計在歐美較能發揮。誰知哥大學長帶路,來到上海旅遊兼參觀,才發現「上海的(都市規劃)案子,不論數量和規模,已不輸歐美。」

過去三年,哥大同班同學一個牽著一個,來到Hok的就有五位,分別來自美國、香港和台灣;而他所待的都市設計組工作團隊,八人中有四位台灣人。

短短兩年下來,楊士正參與過外商企業總部、地方政府公共建設、中國開發商造鎮等許多規劃案,他最大的感觸是,上海在建築設計領域勇於嘗試,專業人才能夠揮灑的空間實在很大。「我甚至遇過業主只有『現代古典主義建築』一個要求,其他全由我們決定,」楊士正說。

反觀台灣由於都會區土地大多已開發、公共建設和都市計劃設計案有限,相關專業人才的機會非常少。「我是道地的台灣人,看到這裡(上海)的發展,有時候難免心情會很複雜,」楊士正嘆口氣說,「這時我就告訴自己,來上海學國際經驗,未來台灣有機會,就回去貢獻所長。」

楊士正的妻子錢明儀隨楊士正遷居上海,任奧美公關資深客戶主任。「不少同學問到我的工作情況,都說也想來上海,」錢明儀說。

對於三十五歲上下,已在台灣有一段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而言,「上海經驗」的意義,除了擴大國際觀之外,更是有機會獨挑大樑,提早躍升事業下一階段的機會。
薪資沒調整,舞台卻升級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法務專員林斯凱,剛搬進上海淮海路附近的出租公寓。指著整理到一半的「家當」,林斯凱笑說:「你看,我把愛用的全套廚房用具都帶來了,沒有一番成績,我不會輕易回去。」

在理律法律事務所已有七年經驗的他,主要工作是近年亞洲企業界十分熱門的企業專利權申請、訴訟等相關法規事務。林斯凱不諱言,來這裡其實薪水、職位都沒升,上海物價不比台北便宜。但當公司開拓大陸業務,釋出上海的工作機會時,他的資格剛好到達門檻,第一個報名爭取。

「台灣工作穩定,內容熟悉,有固定大客戶,」林斯凱說,反觀中國已佔全球專利產出的三○%,更有超過一半產出,來自上海和周邊長三角地區;但不論外商、國有企業、台商,都有太多未曾接觸的客戶和未開發的市場。正是這樣的未知,促使他決定來上海一試身手。
林斯凱仔細分析過個人職涯前景,「我在台灣,工作雖然穩定,但客戶都是前輩打下來的,市場也已經飽和,未來很難再有所突破。不如到上海自己開發新客戶,風險相對高,但成功了,就成為自己的優勢和成績,」林斯凱充滿自信的說。

上海波特曼購物中心的鼎泰豐分店,中午時分坐滿了各國面孔的白領上班族,副總經理莊曜州,一面巡視店面,一面以流利的英語問候熟客。莊曜州曾是台灣知名美式連鎖餐廳的專業經理人。

放棄既有的穩定事業,選擇到上海重新開始,「機會」和「空間」,是他的主要考量。莊曜州說,在台灣業績雖好,但是連鎖餐廳發展到一定規模,就無法再向上,反觀上海的餐飲市場潛力大到「深不可測」,更像一個百花齊放的實驗場。

「你 看新天地、外灘的店,每幾個月就有新面貌,不只我們常受刺激,經營者到了上海,也更勇於嘗試新模式,」莊曜州說。例如鼎泰豐在波特曼的這家店,老闆就充分 授權,讓他嘗試新的服務訓練,以美式餐廳的問候寒喧,取代制式的鞠躬斟茶。如今莊曜州和他從美式餐廳帶來的團隊,經營初有成績,馬上要在杭州管理一家新分 店。「這邊比台北更忙、更緊湊,但挑戰性和成就感,也是台北不容易享受到的,」莊曜州說。

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專業服務人才紛紛往上海移動,有所成績,是喜訊、也是警訊。


當台灣新生代的專業人才往高速發展的上海遷移,尋找「上海經驗」時,台灣或許應該回頭想想,我們能帶給新一代年輕人的「台灣經驗」,又是什麼?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540#sthash.hUh6NDnU.dpuf

上海旅遊精彩影片請到 (版主的YouTube頻道),多達1800個影片可欣賞!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